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改革的步伐堅定向前。“十五五”期間,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如何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如何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如何通過改革來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上述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佐軍。
“十五五”時期我國內外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經濟時報:“十五五”時期,中國面臨的內外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改革措施如何適應新的變化?
李佐軍:“十五五”期間,我國內外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有許多方面與“十四五”期間明顯不同,其中,美國掀起的“關稅戰”“科技戰”尤其值得關注。
為了應對美國掀起的“關稅戰”,我國需要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推進消費投資領域的整體改革,解決卡點堵點問題,促進消費,拓展有效投資空間,全方位擴大內需,彌補外需下降帶來的缺口。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和貧富差距,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三是深化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消費者敢于消費。四是深化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激發鄉村和相對落后地區的居民消費潛力。五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人力資本,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擴大內需。六是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推動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
為了應對美國掀起的“科技戰”,我國需要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攻克重大科技難題和“卡脖子”環節,提升我國的應對能力。二是完善貫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三是改革科研投入機制,加大基礎研究領域投入力度,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高科技創新投入效能。四是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不合理的評價標準。建立薪酬+股權+榮譽的多元激勵體系,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協同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見效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協同推進已確定的300多項重要改革措施落地見效?
李佐軍:協同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見效,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各級黨政部門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已出臺的改革措施。第二,明確改革重點和順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確定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其中有的改革措施需要立即落實,有的可逐步推進。要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對這些改革舉措進行排序,對其中重要而緊迫的改革措施,抓緊向前推進。第三,做好統籌協調。運用系統觀念,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和部署改革舉措,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注重各項改革舉措同向發力、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第四,制定科學的改革推進方案。各地方、各部門要準確把握改革任務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自實際的科學改革推進方案,切實增強方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五,鼓勵地方創新和試點。要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拓創新,支持干部敢闖、敢試,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第六,強化監督評估。加強改革方案評估和改革落實情況督察,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不斷優化調整現有改革方案。同時,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對改革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嚴格考核,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在“十五五”改革中的牽引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您剛才提到要統籌好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應如何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在“十五五”改革中的牽引作用?
李佐軍:“十五五”期間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牽引作用。因此,要將經濟體制改革放在優先位置上,抓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改革,以帶動其他領域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改革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包括三個方面改革。一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明確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深化分類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增強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二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抓緊出臺和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問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民營企業開放,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保證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三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另一方面,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一是加強宏觀政策協同。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增強政策合力,減少政策內耗和不配套。繼續做好政策一致性審查,更好實現各項政策的協同效應。二是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預算制度和稅收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地方隱形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形成化債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開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發展多層次債券市場,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十五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改革
中國經濟時報:“十五五”通過改革來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存在哪些困難?如何克服?
李佐軍:“十五五”規劃的主線應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改革。但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將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首先,思想認識不一致。不同地區、部門和群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內涵和改革舉措的認識可能不一致,使得在推進改革時難以形成統一的行動。其次,利益協調障礙。改革會涉及不同群體、地區和行業的利益調整,會產生利益矛盾和沖突,受損的群體會抵觸改革,進而形成改革障礙。再次,創新能力不足。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但目前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有瓶頸,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最后,體制機制束縛。
要克服上述困難,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強思想教育和宣傳。通過教育培訓和媒體宣傳等多種途徑,解讀和宣傳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和改革部署,凝聚各方共識。二是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群體給予合理補償。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手段調節利益分配,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科技人員開展創新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政府和事業單位改革,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